[Taipei] 在93人文空間 杯測師教你品嚐咖啡(二)
這一年兩來FB 上有超多各式各樣的活動資訊。這次我參加兩堂在四月底跟五月初於 93人文空間 辦的「品咖啡」課程,一部份原因是合理的價格、及 講題中會教我們如何分辨豆子的好壞、還能試飲專業咖啡師做的手沖咖啡;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看到這個講師的背景-- 在德國受訓且取得專業咖啡烘培師認證、以及美國SCAA杯測評審認證 等等-- 讓人感覺很厲害。而FB 上搜尋咖啡相關的活動,除了像我參加的這種分辨/品嚐手沖咖啡的課程外、也有不少是教大家怎麼做手沖咖啡的,感覺相當有趣實用。
這堂課讓我對於 "咖啡豆的處理方式在口感/口味 上呈現出的差別" 、以及 "手沖的咖啡,什麼因素會影響咖啡的味道?" 這兩點體會了不少。承述上文咖啡的品種及產地,本篇整理的是關於「水洗、蜜處理、日曬」三者處理出來的生豆差別、以及手沖咖啡時各種影響咖啡味道的因素。
咖啡果實處理成生豆的方式比較
把咖啡的果實摘下來、經過"去除浮豆" 的步驟 (就是將咖啡果實倒入大水槽,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入水底、發育不全或過熟的果實會浮上水面) 後,主要有三種方式處理得到生豆:
水洗 (目前最普遍的處理方法,其實應該叫"發酵水洗法"才對):
(一) 將咖啡果實送入果肉篩除機將果皮以及果肉去除,剩下果膠、內皮、咖啡豆子。
(二) 將帶著果膠跟內皮的咖啡豆子 移入發酵水槽,靠生物分解的方式將果膠發酵處理,
因此會產生檸檬酸、蘋果酸及醋酸等酸性物質。
(三) 經過水洗將咖啡豆洗淨、再以日曬或機器進行乾燥,乾燥後再用去殼機將內皮去除
就可以得到生豆了。
** 水洗的特色:
(1) 乾淨、外觀完整
(2) 因為發酵產生的酸質會滲入豆內,所以酸度明亮
(3) 因為需要相當大量的淨水來做處理,所以成本很高
蜜處理:
(一) 咖啡果實開始只先去除外皮,留下果肉、果膠、內皮、及咖啡豆子。
(二) 進行曬乾,去除黏質層及內皮後,得到生豆。
** 特色:
(1) 曬乾時因為果肉還在咖啡豆上,所以很黏,必需高頻率的翻動以免會黏成一團。
需要很多人工。
(2) 若不能盡快曬乾,很容易會過度發酵、或有發霉的情形。
(3) 蜜處理能增強咖啡的醇度(body) 讓酸度及甜度都能比較均衡、香氣也比較細緻。
(4) 處理好或壞會影響口味,好的處理可以讓咖啡豆帶有很多層次的味道、處理不好
則會帶泥味、醋酸味、等雜味、餘韻不乾淨。所以買蜜處理的豆子會有這部份的
風險。
(5) 蜜處理法又分白(黃)蜜、紅蜜、黑蜜,是依據乾燥時間(由少到多) 而得到不同
的果漿保留程度來區別。白/黃蜜是大約七、八天就可以乾燥完成(因為日光充足)
得到的豆子味道會較乾淨; 反之黑蜜因為是在氣候較陰暗的地方做乾燥,需要
至少二、三周的時間才能晒乾,又會擔心有發霉的問題,所以如果處理好的話
會很甘甜、但處理不好可能就會有雜味的問題,因為要防止發霉,需要的人工
較高,成本也相對高。
日曬 (最古老又省事的處理方法):
(一) 直接將咖啡果實在曬豆場做日曬乾燥滿直到含水量變成大約12% 左右
(二) 將乾燥的咖啡果乾 用去殼機去除外皮、果肉、果膠以及內皮,就可以得到生豆了。
** 特色:
(1) 簡單,成本低
(2) 因為豆子在果肉內自然乾燥,會吸收果實精華,所以果香濃郁、甘甜、醇厚度優
(3) 乾燥過程如果有氣候回潮的問題就會發生發霉的現象
(4) 乾燥後才進行去殼,所以可能傷到生豆,產生外觀上的缺陷。
生豆的等級
另一種等級分法是用豆子的大學來分. AA, AB 等級都很不錯,一般的可能就是PB 等級的。
手沖咖啡味道的決定因素
咖啡的味道的描述有 「酸、甜、濃郁、厚度、苦、焦、澀、雜」 等等
手沖咖啡因為人為因素很多,所以一個因子沒控制好就會影響咖啡的萃取、改變咖啡的風味
1. 咖啡粉的粗細 (愈細的粉,愈能顯現出咖啡本身的味道,愈明朗)
2. 手沖的時間 (會影響萃取,時間愈久愈容易苦澀)
3. 水溫 (不同烘焙度的咖啡豆需要的溫度是不一樣的; 如果水溫高容易提高酸味)
以下的改變是不影響咖啡萃取
咖啡粉的量 (不影響咖啡的"味道",只是濃淡的差別而已,是可以用水調整的)
為了控制其他可能造成不同味道的因素,在這次的課程中,他們拿同一種豆子,只改變一個變因來讓我們喝喝看它們的區別。第一次這樣做比較,味覺還不夠敏感… 有時候還真不太容易分辨呢。
Anyway, 之前上了品酒課之後,這次來品咖啡… 發現人這種動物的神經實在是可以夠精細的了,光是要提高味覺的層次就可有得訓練的了。要讓自己多一些生活情趣、提升生活的品味… 真的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成長的地方。
最後再回過頭來看看我之所以打算趕快把這兩篇回顧文交待的最開始的原因… 其實就是因為在廢城當地很有名的咖啡連鎖店中看到了這幾款咖啡豆,
咖啡果實處理成生豆的方式比較
把咖啡的果實摘下來、經過"去除浮豆" 的步驟 (就是將咖啡果實倒入大水槽,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入水底、發育不全或過熟的果實會浮上水面) 後,主要有三種方式處理得到生豆:
水洗 (目前最普遍的處理方法,其實應該叫"發酵水洗法"才對):
(一) 將咖啡果實送入果肉篩除機將果皮以及果肉去除,剩下果膠、內皮、咖啡豆子。
(二) 將帶著果膠跟內皮的咖啡豆子 移入發酵水槽,靠生物分解的方式將果膠發酵處理,
因此會產生檸檬酸、蘋果酸及醋酸等酸性物質。
(三) 經過水洗將咖啡豆洗淨、再以日曬或機器進行乾燥,乾燥後再用去殼機將內皮去除
就可以得到生豆了。
** 水洗的特色:
(1) 乾淨、外觀完整
(2) 因為發酵產生的酸質會滲入豆內,所以酸度明亮
(3) 因為需要相當大量的淨水來做處理,所以成本很高
蜜處理:
(一) 咖啡果實開始只先去除外皮,留下果肉、果膠、內皮、及咖啡豆子。
(二) 進行曬乾,去除黏質層及內皮後,得到生豆。
** 特色:
(1) 曬乾時因為果肉還在咖啡豆上,所以很黏,必需高頻率的翻動以免會黏成一團。
需要很多人工。
(2) 若不能盡快曬乾,很容易會過度發酵、或有發霉的情形。
(3) 蜜處理能增強咖啡的醇度(body) 讓酸度及甜度都能比較均衡、香氣也比較細緻。
(4) 處理好或壞會影響口味,好的處理可以讓咖啡豆帶有很多層次的味道、處理不好
則會帶泥味、醋酸味、等雜味、餘韻不乾淨。所以買蜜處理的豆子會有這部份的
風險。
(5) 蜜處理法又分白(黃)蜜、紅蜜、黑蜜,是依據乾燥時間(由少到多) 而得到不同
的果漿保留程度來區別。白/黃蜜是大約七、八天就可以乾燥完成(因為日光充足)
得到的豆子味道會較乾淨; 反之黑蜜因為是在氣候較陰暗的地方做乾燥,需要
至少二、三周的時間才能晒乾,又會擔心有發霉的問題,所以如果處理好的話
會很甘甜、但處理不好可能就會有雜味的問題,因為要防止發霉,需要的人工
較高,成本也相對高。
日曬 (最古老又省事的處理方法):
(一) 直接將咖啡果實在曬豆場做日曬乾燥滿直到含水量變成大約12% 左右
(二) 將乾燥的咖啡果乾 用去殼機去除外皮、果肉、果膠以及內皮,就可以得到生豆了。
** 特色:
(1) 簡單,成本低
(2) 因為豆子在果肉內自然乾燥,會吸收果實精華,所以果香濃郁、甘甜、醇厚度優
(3) 乾燥過程如果有氣候回潮的問題就會發生發霉的現象
(4) 乾燥後才進行去殼,所以可能傷到生豆,產生外觀上的缺陷。
生豆的等級
有些重視豆子品質的店家,還會把咖啡豆的等級標出來。從上圖很容易知道G1 是等級最高的豆子、G5是最低的。而水洗處理的話瑕疵豆比例通常會比日曬的少。
另一種等級分法是用豆子的大學來分. AA, AB 等級都很不錯,一般的可能就是PB 等級的。
手沖咖啡味道的決定因素
咖啡的味道的描述有 「酸、甜、濃郁、厚度、苦、焦、澀、雜」 等等
手沖咖啡因為人為因素很多,所以一個因子沒控制好就會影響咖啡的萃取、改變咖啡的風味
1. 咖啡粉的粗細 (愈細的粉,愈能顯現出咖啡本身的味道,愈明朗)
2. 手沖的時間 (會影響萃取,時間愈久愈容易苦澀)
3. 水溫 (不同烘焙度的咖啡豆需要的溫度是不一樣的; 如果水溫高容易提高酸味)
以下的改變是不影響咖啡萃取
咖啡粉的量 (不影響咖啡的"味道",只是濃淡的差別而已,是可以用水調整的)
為了控制其他可能造成不同味道的因素,在這次的課程中,他們拿同一種豆子,只改變一個變因來讓我們喝喝看它們的區別。第一次這樣做比較,味覺還不夠敏感… 有時候還真不太容易分辨呢。
這次試喝使用的幾種豆子
產地是絕大部份咖啡店都應該會標示在包裝上的… 就沒有什麼好特別說的。但是
竟然美國也開始有在包裝上把Process (豆子處理法) 也標明上去了呢! 所以我就決定要好好複習一下在台灣學到的東西啊。
Natural dried on raised beds 日曬法
Fully washed 水洗法
Fully washed and sun dried (我猜是"半水洗法")
現在… 我應該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豆子了。
[Taipei] 在93人文空間 杯測師教你品嚐咖啡(二)
Reviewed by 白袍下自由的靈魂
on
5/14/2018
Rating:
2 comments
Hello, 您好不好意思,因為看到你有在一篇關於Eb2 GC 面試的文章波文,不知道方不方便請教你一些問題呢?因為我自己目前也在等面試,謝謝你!
可以啊,你想問什麼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