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pei] 艋舺 龍山寺 從建築師的角度欣賞台灣第一梵宇

艋舺龍山寺 是日據時代台灣廟宇的最代表作,信仰融合了儒、釋、道文化。

最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開始發掘老台北的過去、找回老台北的記憶。
我漫步走過大稻埕、艋舺、大龍峒的巷弄,在廟宇間徘徊、仔細端倪建築的屋簷、牆面、及裝飾,我也觀察著來來去去的人們。

昨天跟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的朋友聊天。在她得知我要移民的事,還有我六歲前曾經歷的從日本回到台灣那種文化衝擊的過去… 於是開始討論到自我認同的問題。我當下想到的是,對齁,我現在回到我的故鄉、這個我出生而且生長最久的地方,在找尋的,其實就是自我。也就是因為在國外待過的那兩年,讓我很深刻的感覺自己明明活了這麼久卻像個浮萍,不知道根在哪裡的感覺… 甚至外國人如果問我台灣是什麼樣子,我可能還描述不出來。

這回短暫(但其實一點也不短,是"堅熬"的1年又11個月) 的回到故鄉,我突然覺得我們台北的大廟好美,一些建築好"台灣"、有些建築又好"日本"… 這些其實就是我們的歷史,造就了我們這些人。

(好了,這跟主題到底有啥相關!? 該入正題了)
於是我開始好好地"讀"(在網路上查詢) 的第一個廟宇,是大稻埕的海霞城煌廟的故事。然後我參加了台北城市散步的艋舺…。 因為沒有滿足我的好奇心跟問題,於是我又再參加了木也建築文化課程的龍山寺。我必須要大讚木也徐x鴻老師的課程,真的是太棒太棒了! 果真這樣的文化建築歷史課就是該由專業的人來幫我們上課啊~
在這短短三小時的課程中,我的腦袋塞進了從來沒有碰觸過的領域,是個全然新鮮而又爆炸的感受:

艋舺三大廟門指的是 龍山寺、祖師廟、跟青山宮 
(之前艋舺新興宮 也是艋舺大廟門之一,拜的是媽祖(天上聖母),但因為1943年日治時期西園路進行拓寬而遭拆除,神廟與神器暫時安奉在龍山寺的後殿。直到1948年再由信徒將天上聖母迎接至西門町成都路,後改名臺北天后宮)

艋舺當地主要的移民來自福建泉州的三邑 與 同安。在1853年(清咸豐) 的時候,這些移民聚落因為商業利益關係而發生械鬥,史稱「頂下郊拼」。當時三邑人與同安人各據八甲庄的兩側,中間隔著蓮花池跟祖師廟是屬於中立者 安溪人的地盤。三邑人於是借道祖師廟,攻入同安人的八甲庄,同安人被打敗後就往北逃,到大稻埕重新安定聚落下來 (同安人在逃亡時把霞海城隍帶著,到大稻埕建了一個城煌廟)。在這次械鬥中,龍山寺就是三邑人的大本營。 (祖師廟拜的是山神、龍山寺拜的是觀音佛祖、霞海城隍廟拜的是城隍爺也就是土地公的一種)

艋舺清末時期的古街道圖,在經過這些研究台灣建築史的學者們復原之後,可一窺廟宇與道路之間的關係。下圖是徐逸鴻老師的手繪圖,來自「圖說艋舺龍山寺」書。 

老師說以前街道是跟淡水河平行建的,如果到路的最底端,路衝的位置,都會建一個廟宇。在清朝,這"四大廟宇"都已經在那裡了。

上圖是當天上課的講義跟我的筆記~ 

艋舺龍山寺祀奉的觀音佛祖是由福建泉州的安海龍山寺分靈到台灣的,觀音為女神,為釋伽摩呢下面的神祇。具有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力量,還能超渡亡魂,因在陰陽兩界都具有神力,所以民眾祭拜觀音佛為可以求平安。

龍山寺方位座北朝南,風水上為美人穴,又因需要為「美人」準備「鏡面」,所以風水師認為可在寺前挖水池照映廟貌。這個池直到1924年大改建之前都存在。廟宇建築本身,在朝時期只有兩進格局,後來才增建成三進。後來一些天災的關係,廟宇也曾進行多次的修建,到最後改建時期是在日據時代。
 現在的龍山寺是三進、回字的格局(是最高等級的廟宇設計)。中路的三川殿有五開間、兩側帶護龍(龍門廳及虎門廳)又各有三開間。宏偉的格局加上秀麗、具有女性特質的外形,跟大龍峒保安宮互別苗頭。(著名的台灣本土寺廟大木匠: 陳應彬與郭塔 幃對場設計重建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而龍山寺是由日本人請來大陸的王益順來設計的)。 傳統建築最希望呈現出的就是「雅」。


龍山寺三川殿屋頂上的火珠,代表天地起源。脊上有麒麟(代表智慧的獸王)、牡丹(代表富貴)、與鳳凰(指女人、夫人之意)。三者是歌誦兼具有智慧及富貴的觀音菩薩。

精心設計的疊斗與吊筒。

 插拱、通樑的設計也是非常的有細節

牆體以石材、紅磚、及磁磚拼組打造; 屋頂使用黃色琉璃瓦、木雕、金箔等等。石材採用不同種類的石頭如青石、白色花崗石、以及觀音山石的混搭,以表現出不同的色彩與紋路反射。

讓人嘆為觀止的石雕,也是使用不同的石頭來刻畫,呈現不同樣貌的立體感。

與大龍峒的保安宮一樣,龍山寺有鼓樓與鐘樓。從三川殿延伸過來的屋頂,除了在平面尺寸以及高度上的調整,也在造形上做了很多的變化,成為交錯的天際線。

鐘鼓樓為六角形的建築,但在寬度上做了一些調整使得視線上看起來較為廣闊、壯麗。龍山寺的鐘鼓樓只有在除夕與初一的時候會打開來。這樣的鐘鼓樓是日據時代的廟宇建築(重建)才加上去的,一開始時是保安宮先這麼做,龍山寺也仿效之。(清朝的廟宇都不會有此設計)


中殿的部份因為時間關係,沒有辦法很詳細地說明。

三川殿內部的龍柱,是蔣細來的作品,老師非常崇尚這種半浮雕的龍柱設計。他說比正殿的龍柱好看多了。

 建築上的細節實在太多了,還有天花板的部份,也是經過特別的設計的。聽到這裡我已經開始頭暈腦脹,有點無法消化的感覺 XD 。還好老師有出版那本書,買了之後可以細細品味,在上過老師的課之後再來看,就更能了解書裡面的意思了。


我後來也在一次偶然的場合中跑到了大龍峒那附近(也是在台北生長了三十幾年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啊),那天是在晚上經過了保安宮。發現那裡人是沒有像龍山寺那麼多,卻很多外國人在拍照、觀光。更棒的是據說那裡是有免費導覽在介紹的。趁還沒有人潮跟費用之前,應該找個時間也去聽一聽保安宮那裡的歷史跟建築故事。藉由這些… 我覺得我愈來愈了解這塊土地了,也更了解我自己。

[Taipei] 艋舺 龍山寺 從建築師的角度欣賞台灣第一梵宇 [Taipei] 艋舺 龍山寺 從建築師的角度欣賞台灣第一梵宇 Reviewed by 白袍下自由的靈魂 on 4/21/2018 Rating: 5

No comments